首页 >> 公司新闻 >>新闻 >> 高原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司新闻

高原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

petter2.1.jpg

高原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高原训练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固定在同一高度上训练几周,即所谓持续的训练; 一是多数时间在同一高度上训练,其间穿插短期去更高的高度或较低的高度,称之为断续的训练。1991年美国学者勒文最先提出一种高住低练法,就是让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居住,以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挖掘本身的机能潜力。而在较低的高度上训练又可达到相当大的训练量和强度。这种异地住练的结合,既可以挖掘高原训练潜力,又可避免在高原上难增加训练负荷。根据1997年西班牙国际高原训练研讨会的情况来看,高住低训训练法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已应用于高原训练实践之中。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则通过在低海拔地区模拟高原(低氧)的环境开展训练,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包括 

间歇性低氧训练法,是十几年来在俄罗斯、英国和美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仿高训练发。是采用呼吸气体(氧分压有氧训练器)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抗缺氧生理适应,已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 

模拟高原训练法,特点是可以在平原条件下进行高原训练,免去了平原-高原-平原的往返;模拟的海拔高度可以任意选择,有利于科学的安排运动训练负荷。进年来,一些国家对此已经进行应用,但模拟高原训练仍处于发展时期 .                                               

随着高原训练的发展,目前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适宜高度

 从理论上讲以及国内外各方面的资料表明,在海拔1000米至 3000米的高度上训练都有效果。而实际上大多数的高原训练都在1500米至2700米。研究认为在2000米至2500米的高原最佳。低于2000米,低氧缺氧刺激较少,不利于充分挖掘机体的潜力;高于2500米则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并且不利于训练后的恢复。苏联教练员认为1400米至2500米之间的高度可以取得最好效果。专家们认为在3000米以上的高度训练则有不利影响,但不排除在3000米左右的高度进行短期停留,不过作长期大量的训练是有困难的。

如日本为迎接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对20名长跑运动员,在海拔2500米至2800米的高原进行短期训练,结果有12名运动员提高了运动成绩。1890年,云南体科所对青年女篮队员进行了在昆明1891米高原训练的医学观察。结果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明显增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得到了提高。

翁庆章的研究认为海拨1890米的高度,也是较为适宜的高度,在2000米左右的中等高度作为固定的训练基地,训练期间上升到2400米至2500米的高度作短期训练,再返回原2000米的基地,这种不同层次的梯度训练更有利于调动机体对缺氧的适应和兼顾发展耐力和速度耐力的所需。 

总之,高原训练适宜高度的确定应具备两个条件,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缺氧刺激的同时,运动员还能承受较大的训练强度。(见表2 

peter2.2.jpg

2.适宜强度

从训练学角度讲,强度是训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决定高原训练成败的关键。而高原训练中强度又是最难控制和掌握的。强度过低,刺激小,难以收到成效;强度过大,刺激深,对适应和恢复不利。一般应遵循下面原则:1)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高低来决定。水平高的强度可大些,反之则小些。2)根据比赛的强度而定,要安排部分接近比赛强度的训练。3)将高原训练的强度和下高原后的训练的强度衔接起来,下高原后的平均强度要比高原强度强。4)要根据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阶段来安排训练强度。 

3.训练持续时间 

国内外资料表明:从平原到高原的训练时间以45周为宜,最少为3周,太短则达不到训练效果 ,从平原到高原客观上存在机体对高原的习服现象,这个习服期与个体训练水平和海拔高原有关。时间太长则给运动员的心理和训练经费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安排高原训练的时间不一定要很长。 

4.下高原出现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 

高原训练后返回平原何时参加比赛,是高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达到高原训练积极效果的关键。从高原返回平原参加比赛的最佳时间间隔,与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的运动项目及运动员个体情况(包括运动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诸因素有密切关系。从高原返回平原后,由于外部环境的一系列变化,运动员机体必然产生对平原的再适应,此时机体处于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调整阶段。一般情况,长距离项目运动员适应时间短,可晚下高原,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下高原后仍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平原训练后再参加比赛。为了防止“脱训化”现象,通常在高原以练耐力和无氧抗酸能力主,回平原后增加速度和力量练习,并转向专项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总而言之,不同的运动项目,高原训练具体的组织实施,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经历、运动水平、身体状况以及营养、下高原后的调整等都是影响何时返回平原何时参加比赛的因素。 

5.年度高原训练的最佳次数 

前苏联CB.叶尔选科夫认为,自行车运动员只有连续几年在高原地带进行训练,才能收到积极效果。他认为,每年在过渡期、训练期、比赛期应安排3-4次集训,40-65天。过疲期、训练期常常安排3-4周时间,视当时各方面情况而定;但星比赛前必须有3周的高原训练。缪素等报道,原东、西德自行车趴每年进行2-3次高原训练,对运动成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韵曼(德,1994)认为,每年高原训练的次数以1-2次为宜,即3月、4月、7月,如有可能,在每个训练年度开始时于121月增加一次。保加利亚中长跑队一般每年进行3次高原训练(波诺夫.保,1994)。朗格认为,就耐力性项目而言,备战重大比赛每年至少要进行3-5次高原训练,但高度因距离的不同有所区别,并且训练的时间也不尽相同[7]。在我国,就年度高原训练的次数没有准确报道,翁庚章(1986)认为,高原训练一年可进行几次,包括准备期和每一比赛期,但是每一次的训练组成应根据时期任务的不同而不同。马俊仁一般根据我国春秋两季的全国比赛和世界性大赛,在每次比赛以前均会进行一段时间的高原训练,可见,年度高原训练一般可视当年比赛安捧2-4次,至步要在准备期和比赛期各有一次高原集训为佳。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认识,高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随之也可得到逐步发展与完善,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