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模式对模拟失重环境下肌氧变化特征不同自行车运动模式对模拟失重环境下人体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及其肌氧变化特征 陈文娟王慧娟张剑锋戴小倩刘淑娟王林杰 中国航天员中心 目的:探索不同自行车锻炼模式下人体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肌氧变化特征。 方法学:利用太空自行车功率计,将26名健康青年男性分为3组(头低位递增式耐力训练组,n=8;头低位间歇训练组,n=9;立位悬吊间歇训练组,n=9)进行为期6周的自行车训练。在训练前、第2周、4周和8周分别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并使用Moxy无线肌氧测试设备对其测试时的肌氧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采集指标包括肌氧下降速率、下降幅度、恢复速率、超调值等,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研究发现,递增式耐力训练对受试者的心肺功能有较好的提升效果(P<0.05),最大氧耗量在第2、4、6周较训练前分别增加了10.02%、11.575和15.87%。2组间歇式训练模式同样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分别为0.32%、6.65%、8.89%和6.75%、9.08%和9.94%。各组间并不统计学差异。肌氧的下降幅度与最大氧耗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结论:无论是递增式耐力训练,或是间歇式训练,对人体运动心肺功能均有较好地锻炼效果,其中又以递增式耐力训练效果略为显著。就运动心肺功能的保护而言,自行车功率计是一种较好的太空防护措施,但仍需要在综合评定其对肌肉功能、骨密度变化等指标的防护效果确定其最佳的运动模式。肌氧监测具有实时、便携、无创等特点,且与运动心肺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作为一种实时监控运动强度和训练效果评估的指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卧位自行车功量计下的最大耗氧量测试及肌氧变化特征曲线 |